永續發展的誕生

  「永續發展是讓當代人類的需求和願望能夠達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也能保有後代子孫發展機會的模式」-1987年聯合國第42 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
  20世紀以來,科技、經濟的急遽發展,造成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僅衍生各種社會問題,更伴隨對環境資源、生物的衝擊與破壞。「永續發展」即是對前述負面現象的反思,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應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並納入現代與未來跨世代公平原則的考量,在提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永續與科技的奧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科技密不可分。科技在實現SDGs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加速目標達成,提供全球性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科技普及使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同時帶來清潔能源、環境監測等關鍵創新。它亦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為弱勢群體創造參與機會。科技創新持續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推進,共同引領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SDGs 永續發展目標是什麼?由於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如重兵壓境,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當時,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 SDGs 17項目標。

(點選以下方塊閱讀詳細資訊)

終結貧窮

目標1:消除貧窮

  在全球範圍內,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36%下降到2015年的10%。但是,改善的步伐正在減緩,而2019冠狀病毒病危機有可能逆轉幾十年來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進展。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所在最新的研究中提出警告,此次全球大流行病造成的經濟影響可能使全球貧困人口增加5億人,佔全球總人口的8%。自1990年起的30年來,全球貧困率可能將首次出現增長。

  今天,仍有7億多人(佔世界人口的10%)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他們對醫療、教育、用水和衛生設施等最基本的需求仍無法得到滿足。大多數日均生活費不足1.90美元的人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全世界農村地區的貧困率是17.2%,是城市地區的三倍多。

  有工作的人不一定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實際上,2018年,全球8%的僱傭工人及其家庭面臨極端貧困。五分之一的兒童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確保為所有兒童和其他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是減貧的關鍵。

目標2:消除飢餓

  飢餓人口數量(按營養不足發生率計算)已持續下降數十年,從2015年又開始緩慢增加。目前的估計數字表明,將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佔世界人口的8.9%。一年內增加了1000萬,五年內增加了近6000萬。

  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世界不可能實現零飢餓的目標。屆時,受飢餓影響的人數將超過8.4億。

  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數據表明,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可能使這個數字翻一番,到2020年底,將另有1.3億人可能會遭受嚴重飢餓。

  這意味著可能有超過2.5億人徘徊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因此需要迅速採取行動,向面臨最大風險的地區提供糧食和人道主義救濟。

  與此同時,目前有8.2億飢餓人口,預計到2050年世界將新增20億人口,要為他們提供營養,全球糧食和農業系統必須做出深刻的改變。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可持續糧食生產對於減輕飢餓風險至關重要。

目標3:良好的健康與福祉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所有人的福祉對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世界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衛生危機。2019冠狀病毒病使越來越多的人遭受苦難,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擾亂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

  此次大流行病之前,全球在改善數百萬人的健康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增加預期壽命以及減少導致兒童和孕產婦死亡的一些常見病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各國還需付出更多努力,以根除一系列疾病,解決多種頑固和新型健康問題。通過為衛生系統提供更高效的資助,改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以及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有助於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9冠狀病毒病等突發衛生事件帶來了全球性的風險,表明了做好防範的迫切需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強調,各國對2019冠狀病毒病危機的應對和恢復能力差異巨大。此次大流行病是改變突發衛生事件防範的重大契機,也是增加21世紀重要公共服務投資的重大契機。

目標4:優質教育

        教育能夠提升社會經濟地位,更是擺脫貧困的關鍵。過去十年間,各級教育機會大幅增加,入學率顯著提高,尤其是女童的教育機會和入學率。儘管如此,2018年仍有約2.6億兒童失學,佔全球學齡人口近五分之一。全世界超過一半的兒童和青少年還達不到最低的識字和計算能力標準。

        2020年,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在全球蔓延,大部分國家宣布臨時關閉學校,這對全球91%以上的學生造成了影響。截至2020年4月,有近16億兒童和青年失學。約有3.69億依靠學校供餐的兒童需要另行尋找食物來源,以滿足日常營養需求。

        大量兒童同時失學,這一狀況前所未有,他們的學習遭到中斷,生活被擾亂,特別是最弱勢和邊緣化的兒童。全球大流行病影響深遠,可能會逆轉在改善全球教育方面來之不易的成就。

目標5:性別平等

  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世界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過去幾十年取得的進展:上學的女童人數增多,被迫早婚的女童人數減少,更多的婦女任職於議會和擔任領導,並且法律正在朝著促進性別平等的方向改革。

  儘管如此,仍然存在許多挑戰:歧視性的法律和社會規範仍然普遍存在;各級政治領導層中的婦女人數仍然不足;在一年內,15至49歲的婦女和女童中有五分之一曾遭受來自親密伴侶的人身暴力或性暴力。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造成的影響,可能扭轉在性別平等和婦女權利方面取得的有限進展。此次冠狀病毒的暴發加劇了婦女和女童在健康、經濟、安全和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的不平等狀況。

  在應對這一病毒的過程中,婦女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她們有的是前線醫護人員,有的是家庭照護者。由於學校停課和老年人的需求增加,婦女的無償照料工作大幅增加。2019冠狀病毒病的經濟影響對婦女造成了更大的打擊,因為她們在無保障的勞動力市場就業的比例更高。近60%的婦女在非正規經濟部門工作,因此,她們更易陷入貧困。

  此次大流行病還導致暴力侵害婦女和女童的行為急劇增加。由於封鎖措施的實施,許多婦女被迫與施虐者待在家中,難以獲得已遭到削減和限制的服務。最新的數據顯示,自大流行病暴發以來,暴力侵害婦女和女童的行為(特別是家庭暴力)加劇。

淨水及衛生

目標6:潔淨飲水和衛生設施

  儘管獲得清潔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機會已大大增加,但仍有數十億人缺乏這些基本服務,他們大多生活在農村地區。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五分之二的人口缺乏基本的洗手設施,包括肥皂和水,超過6.73億人仍然在露天排便。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表明,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充足的清潔水對防控疾病至關重要。手部衛生可以拯救生命。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之一,可以減少病原體的傳播,預防包括2019冠狀病毒在內的感染。然而,仍有數十億人缺乏安全用水和衛生設施,在這個方面得到的可用資金不足。

目標7:經濟適用的潔淨能源

  世界各國正朝著目標7邁進。種種積極跡象表明,能源正變得更可持續,並得到廣泛普及。較貧窮國家的電力供應已經開始加速,世界各國能源效率持續提高,可再生能源佔電力供應的比例顯著提升。

  儘管如此,仍應更加重視幫助30億人獲得清潔和安全的烹飪燃料和技術,擴大可再生能源在電力部門之外的應用,並促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電氣化。

  《能源進展報告》記錄了全球各國在普及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進展。報告評估了每個國家在這三大領域取得的進展,並簡要說明了我們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7中的具體目標還有多遠。

 

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持續和包容的經濟增長可以推動進步,為所有人創造體面的就業機會,並改善生活水平。

  2019冠狀病毒病擾亂了數十億人的生活,並危及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衰退將與2009年一樣嚴重,甚至更加嚴重。國際勞工組織預計,隨著失業的增加,全球近一半的勞動力面臨失去生計的風險。

  即使在2019冠狀病毒病暴發之前,預計有五分之一的國家2020年的人均收入會停滯或下降,這些國家有數十億貧困人口。現在,與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經濟和金融衝擊,例如工業生產中斷、商品價格下跌、金融市場動盪和不安全狀況不斷增多,使原本就已放緩的經濟增長脫軌,加劇了其他因素帶來的風險。

 

目標9: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

  包容性、可持續的工業化,加上創新和基礎設施,能夠釋放經濟活力,提高經濟競爭力,從而創造就業崗位和收入,在引進和推廣新技術,促進國際貿易,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然而,要充分挖掘這一潛能,各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在最不發達國家,要實現2030年目標,就必須加快製造業的發展,並擴大對科學研究和創新的投資。

  在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暴發之前,全球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就一直下降。此次大流行病給製造業帶來沉重的打擊,導致全球價值鍊和產品供應中斷。

  創新和技術進步是應對經濟和環境挑戰的長久之計,例如能夠提高資源和能源效率。全球研究和開發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0年的1.5%增加到了2015年的1.7%,在2017年幾乎保持不變,但在發展中地區,該比例不到1%。

  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目前世界上有超過一半的人口能夠上網,幾乎全世界的人口都生活在移動網絡覆蓋的區域。據估計,在2019年,96.5%的人口至少可以使用2G網絡。

目標10:減少不平等

  減少不平等現象並確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現像一直令人憂慮。雖然在某些方面已出現了不平等現象減少的積極跡象,例如一些國家的相對收入不平等現象正在減少,低收入國家在貿易中享有優惠待遇,但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

  2019冠狀病毒病加劇了當前的不平等現象,給最貧困和最脆弱的社區造成了最沉重的打擊。疫情揭露了經濟不平等現象和脆弱的社會安全網,弱勢社區因此在此次危機中首當其衝。同時,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不平等加劇了大流行病造成的影響。

  在經濟方面,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導致全球失業率顯著增加,勞動者收入大幅降低。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幾十年以來,我們在性別平等和婦女權利方面取得的有限進展可能將被扭轉。性別不平等加劇了2019冠狀病毒病對婦女和女童的影響,影響遍及各個領域:從健康到經濟、從安全到社會保障等。

  在衛生系統比較薄弱以及存在人道主義危機的國家,弱勢群體面臨的不平等現像也在加劇。難民、移民、土著人民、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尤其可能掉隊。針對弱勢群體的仇恨言論也不斷增加。

目標11:可永續城市和社區

  全球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自2007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搬到城市中,預計到2030年,這個比例將上升至60%。

  城市和大都市區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貢獻了約60%的全球生產總值。但是,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碳排放量佔世界總排放量的約70%,資源使用量佔60%以上。

  快速城市化正在導致越來越多的問題,包括貧民窟居民的數量增加,垃圾收集、供水系統、衛生系統、道路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和服務不足或負擔過重,空氣污染加劇,城市無計劃擴張等。

  2019冠狀病毒病造成的影響在貧困且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最為嚴重,世界各地非正規住區和貧民窟中的十億居民首當其衝。這些地方人滿為患,居民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和採取自我隔離等防疫措施。

  聯合國糧食機構糧食及農業組織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確保貧困和弱勢居民的糧食供應,城市地區的飢餓和死亡人數可能會大幅增加。

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全球的消費和生產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但依賴於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利用,目前的利用模式會持續對地球造成破壞性影響。

  自上個世紀以來,經濟和社會進步伴隨著環境退化,而環境退化正威脅著我們未來發展所依賴的各種系統,實際上我們的生存也依賴這些系統。

  部分事實和數據:

  • 每年,食品產品中預計有三分之一,即相當於13億噸、價值1萬億美元,會在消費者和零售商的垃圾箱裡腐爛,或者由於運輸和收穫不當而變質。
  • 如果世界範圍內人們都改用節能燈泡,那麼,每年全球將節省1200億美元。
  • 到2050年,如果世界人口增加到96億,那麼,要維持現有生活方式所需的自然資源相當於三個地球總資源的總和。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為各國提供了製定恢復計劃的契機,可以扭轉當前趨勢,改變我們的消費和生產方式,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意味著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更好的事,也意味著消除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之間的關聯,提高資源效率,促進可持續生活方式。

  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還將有助於減緩貧困,向低碳和綠色經濟過渡。

目標13:氣候行動

  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第二高的一年,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2010-2019) 的最後一年。

  2019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含量達到新高。

  氣候變化正在影響每個大陸上的每個國家,破壞國民經濟,影響人民生活。天氣模式正在發生變化,海平面不斷上升,天氣事件變得更加極端。

  受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的影響,各地實施了旅行禁令,經濟發展也有所減緩,因此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減少約6%,但這種改善只是暫時的。氣候變化並未暫停。一旦全球經濟開始從大流行病中復蘇,排放量預計將達到更高的水平。

  要拯救生命和生計,就要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大流行病和氣候緊急狀態。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旨在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的能力,將本世紀全球氣溫的升幅控制在相較工業化前水平的2℃以內。該協定還旨在利用適當的資金流動,並建立一個新的技術框架和一個更有效的能力建設框架,以增強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

目標14:水下生物

  海洋驅動著多個全球系統,讓地球變得適宜人類居住。我們的雨水、飲用水、天氣、氣候、海岸線、多種糧食,甚至連空氣中供我們呼吸的氧氣,從本質上講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調控的。

  妥善管理這一重要的全球資源,對建設可持續的未來至關重要。但是當前,沿海水域由於污染而持續惡化,海洋酸化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利影響。這對小型漁業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我們必須始終優先考慮拯救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和地球的健康至關重要。海洋保護區需要進行有效管理並且配備充足資源,同時需要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以減少過度捕撈,減輕海洋污染和海洋酸化。

目標15:陸地生物

  自然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自然為我們提供氧氣,調節天氣狀況,讓農作物得以授粉,為我們提供糧食、飼料和纖維。但是,自然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地球表面近75%的區域,將野生動植物和自然擠進地球上越來越小的角落。

  根據2019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目前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許多物種在未來幾十年內就會滅絕。報告呼籲變革性改變,以復原和保護自然。報告發現,人類和其他所有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正在迅速惡化,惡化的速度前所未有。這影響著全球各地人們的經濟、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

  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引起的毀林和荒漠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挑戰,已經影響到數百萬人的生活和生計。森林對於維持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強調,自1990年以來,約有4.2億公頃的樹林因農業和其他土地使用而被砍伐。對土地複原進行投資至關重要,有助於改善生計,降低脆弱性和經濟風險。

  地球的健康關係到是否會出現人畜共患病(即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疾病)。由於我們不斷破壞脆弱的生態系統,人類與野生生物的接觸日益廣泛,野生生物的病原體擴散到了牲畜和人類身上,增加了疾病發生和蔓延的風險。

目標16:和平、正義和強大機構

  當今世界衝突不斷,安全形勢嚴峻,機構能力不足,人們訴諸司法的渠道有限。這些問題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

  2018年,逃離戰爭、迫害和衝突的人數超過7000萬,創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署)成立近70年來的最高紀錄。

  2019年,聯合國調查發現,在47個國家內,375名人權維護者、記者和工會人士被殺害,30人被迫失踪。

  世界各地五歲以下的兒童中,約有四分之一沒有正式的出生記錄,這令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法人身份,而擁有法人身份對保護他們的權利、幫助他們訴諸司法並獲得社會服務至關重要。

目標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只有加強全球夥伴關係和合作,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項成功的發展議程需要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各級建立包容性的伙伴關係。這種夥伴關係必須基於原則和價值觀,建立在以人與地球為中心的共同願景和目標之上。

  許多國家需要官方發展援助來促進增長和貿易。但是,援助水平正在下降,捐助國沒有兌現增加發展資金的承諾。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萎縮3%,這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有力的國際合作,確保各國有辦法從大流行病中恢復,重建更美好的家園,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